据介绍,《技术规程》从住宅小区的规划与设计、生态绿化环境、能源系统、空气环境、声环境、水环境、建筑材料应用、生活垃圾及废弃物管理与处置、工程验收和评估等方面制定了相关标准要求。以后,只有符合《规程》、并按照《绿色生态住宅小区评定管理办法》进行评定的小区才能称为“绿色生态住宅小区”。
“绿地面积大的住宅就是生态住宅”。开发商这样宣传,老百姓这样理解。
“其实不然。”《技术规程》编制者之一,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冯雅解释道,绿色生态小区,对树种的配置、植物的多样性等都有严格科学的指标,非常强调小区的技术科学含量。比如移栽古树,不能以破坏其他社区生态为代价,中庭花园不是越大越好,应注重每家的均摊绿色面积。
《技术规程》明确规定:生态小区绿地率,应≥35%,绿地配置合理,位置适当,布局有序,绿地内植物种植面积(含水面)≥绿地面积的80%还应注重绿地的均化性,人均绿地面积≥15平方米/人。同时,绿色生态小区还必须具有环保、节能的特点。《技术规程》中,仅“能源系统”就对小区建筑节能、能源的利用与优化方面,从20个细节中作了规定。
“外墙的保温隔热对降低能耗是关键。”冯雅举例,从过去50年代到90年代,建筑体多采用240毫米厚的砖墙,当砖墙的外表面达到60-70℃时,内表温度大约在36-37℃,此时即使用空调降温,能耗也相当高。“如果采用外墙保温隔热技术,再把砖墙加厚到370毫米,那么砖墙的内表温度会平均下降4度,这样一算,消耗的能量也节约了50%”。
《技术规程》结束了我市房地产市场对绿色生态住宅小区没有统一标准、没有科学权威认证的历史,也为购房者选择绿色生态的房子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和有力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