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Domain(Zuid.cn) is for Sale:
当前位置:最大建筑 > 建筑法规 > 立法解围:为建筑节能打足底气

立法解围:为建筑节能打足底气

建筑节能能管不能罚,节能建筑叫好不叫座,虽然全国各地纷纷设立节能行政执法机构,但建筑节能的现状依然是呼声大于实效。八月底建设部下发通知,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建筑节能专项检查,但法律体系不完备,执法环节薄弱等问题,仍让这项听起来有理、实施起来有益的举措显得底气不足。 

    尴尬:节能监管底气不足 

    "我们有足够的技术条件对建筑设计和既有建筑进行节能检测,但问题在于,查得存在节能隐患的建筑和建筑设计,执行上却没有同样有力的武器。"一位有多年行政执法经验的节能监察人员道出"节能警察"的苦衷。由于现行法律体系并不完备,没有专门法律对建筑节能进行规制,特别是执法环节比较薄弱,明确建筑节能监管主体、细化建筑节能监管机制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一个很明显的实例:需要花1万元进行节能图纸修改的设计方案,一旦项目建成后再进行整改需的费用就要高达1500万元。如果设计阶段就加以监管,让在节能方面"先天不足"的建筑止步于成形之前,便能尽可能地减少改造费用。但现实的情况是,负责节能监管的"节能警察"长期面临"能管不能罚"、"能礼不能兵"的窘境。 

    节能执法缺乏震慑力,很多建筑企业将节能视作"私事",认为有权采纳控制成本、获得最大直接收益的方案,甚至某些经济能力强的单位存在"只要出得起钱,浪不浪费是自己的事"的心理,建筑节能还没有从公益道德范畴完全转向法律义务范畴,节能监管也就无法从"软力量"彻底转向"硬力量"。一方面缺乏有效的经济激励政策,一方面缺乏外部强制性的约束力,致使建筑节能呼声高施行慢,节能建筑叫好不叫座。 

    悖论:规制内容与法律效力不对等 

    法学家孙鹏教授说,在行政诉讼过程中,依照法律、法规,参照部门规章和规定。而目前我国对建筑节能规定最为详细的当属《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和今年7月1日起施行的《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而《规定》和《标准》在我国法律体系中仅属于部门规章和标准的层次,在法律效力上处于低层面。 

    此外,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仅在第四条规定:"国家扶持建筑业的发展,支持建筑科学技术研究,提高房屋建筑设计水平,鼓励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提倡采用先进技术、先进设备、先进工艺、新型建筑材料和现代管理方式"。"支持"、"鼓励""提倡"等字眼从法律效力上,明显缺少强制性和具体约束条款。《建筑法》是建筑业最具法律效力的基本法,而建筑节能的相关规定却未能在其中得到体现,这一法律制定上的局限性和滞后性直接导致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缺乏立法支持。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上一篇: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摈弃“一评定终身”   下一篇:苏州城市规划方案一律公示
好东西怎可一人独享? 推荐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