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陶瓷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好,不论是企业还是政府对此项事业都给予了极高的关注,仅仅是中国建筑陶瓷博物馆的选址问题就已经争论不休了。对于政府来讲希望更多的陶瓷企业能在各自所在的地方兴建生产线,这不仅仅能带来可观的“回报”,而且能解决诸多社会问题,如就业、治安等。对于企业来讲,长期集中的发展,使他们在资源的享用上越来越难以发展,多年的生产已经让当地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环,只有转移生产线或者外迁才能够解决这活生生的困境。面对2006年一次又一次的能源涨价,企业的尴尬困境也越来越窘迫。企业需要扩张,政府需要招商,不谋而合的让企业与政府走在了一起,但是这个扩张和招商以污染环境为代价来谋求自身的发展,代价是否大了些?虽然政府为了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要求企业“煤改气”,但是已经破环了再治理是不是亡羊补牢为时太晚呢?
而陶瓷业的技术创新,不是说了一天两天。2006年的出口退税下调,也不是空穴来风。小平同志讲“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建陶企业不提高自己产品的科技含量,就等于没有生产力,没有竞争力。在国际市场中,一直都要靠价格竞争消费群体。没有政府的出口政策支撑,建陶企业叫苦连天,这能怪谁呢?如果政府不做出调整,进口国家也不会让步,反倾销与反反倾销将无休无止,最终受害的还是企业。企业是否也应该从自身开始反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