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在即国外陶瓷涌入中国市场
入世在即,关贸壁垒也将随之消失,陶瓷市场也不再有国界之分,因而,觊觎已久的外商外资不单想着中国的市场,而且付诸行动了:西班牙的泰丽莎(EILESA)陶瓷有限公司已于2000年7月,在广东佛冈独资办厂;同年12月,美标公司继上海、广州、北京后又在中国腹地重镇——重庆开办了第四个销售办事处。外商外资的“举动”,从表面看是一件令陶业人士不太舒适之事,但反过来看又恰恰是一件好事。外商外资的“进入”,可以迫使中国陶瓷公司在世界陶瓷市场的竞争舞台上拿出真本事来“比试比试”,省得心烦,“内战”不断。
对于陶瓷全球化竞争,我们没有时间惧怕,也不必惊慌,更不要泄气。而是要面对现实,勇敢地参与竞争。但参与竞争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中国的陶瓷公司必须做大。据专家们介绍,世界500强公司不是都“强”,而是都“大”。它们中也有很多是亏损和失败的,很多公司资产规模和营业规模很大,实际上利润很薄。为了生存和发展,在激烈的竞争中,他们没有拼死,而是靠兼并,从而公司越滚越大,把生存作为第一目标,而不是利润。
纵观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公司和产量堪称世界第一,不过,这是数字的累加。在3000多家建陶公司和300多家的卫陶公司中,大型公司可谓凤毛麟角,厂均生产能力很低。按中国建筑陶瓷年产量20亿平方米计算,厂均年产量不足70万平方米。按中国卫陶年产量5000万件计算,厂均年产量也仅为25万件左右。可意大利厂均年产量为193万平方米,西班牙为250万平方米,德国和巴西厂均年产量则高达400多万平方米。假如按人均年产量计算,中国陶瓷公司的生产水平更低。意大利人均年产量为2万平方米,西班牙人均年产量为2.7万平方米。据说中国的人均年产量仅为5000平方米,个别大厂的人均年产量也只能达到10000平方米,与先进陶瓷国家相比差了好几倍。卫生陶瓷的情况也是如此,东陶公司的年产量为250万件,伊奈公司为350万件,芬兰沙尼泰克公司为1200万件,瑞士劳芬公司为1460万件,美标公司则高达2300万件,抵上半个中国卫陶的年产量。
真是不比不知道,一比才吓一跳。看国外陶瓷大公司的生产销售情况,我们可以得知,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只有大公司才能抵御激烈的国际竞争,才能实现市场和公司内部专业生产的细分,才能有效地占领最大份额的市场。我们讲的做大,不是要求陶瓷公司进行多元化经营,更不是要求在投资上下功夫,创办一个个新公司,而是根据中国陶瓷公司的实际情况,通过资本运行来把公司做大。
当前,正是中国陶瓷公司做大的最佳时机。第一,外商外资不是要进来吗?我们可以主动邀请外商外资加入我们的陶瓷公司,以避免在中国大地上再次发生重复建设的错误行为,而是与外商外资联合扩大我们陶瓷公司的生产规模。第二,抓住最近不少陶瓷公司破产正待拍卖之机会,假如经济实力许可,又有一定市场的话,可以果断地收购或兼并破产公司,这实在是资本运行和低成本扩张的好机遇,错过了这个村就没有后面的店了。第三,现在不是也有一些公司欲与国际先进陶瓷公司比一比高低吗?那可走“强强联合”的道路,即使不是航空母舰,也是联合舰队,不怕世界陶瓷市场的大风大浪。第四,就是有魄力和有勇气的陶瓷公司到国外去办跨国公司。入世既然外商外资可以进来,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出去呢,更何必在自己的家门口打“内战”呢?事实上也是如此,只有增加出口和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中国陶瓷才能做大和做强。
入世后,中国陶瓷肯定会遭遇残酷的竞争,而竞争残酷性的规律是: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
上一篇:深圳将售楼广告视为合同 下一篇:从今年起北京禁售毛坯房